微信扫码
1111
Avatar

Edit Profile

Edit Profile

你真的读懂《活着》了吗?

        不得不说《活着》是一本震撼的小说,无疑也是一本伟大的小说。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但始终没有流出。

        部分读者可能会沉溺在余华老师沉重的笔调,和福贵的悲惨遭遇中,从而忽略了《活着》想要表达的真正主旨。如果读完后再读一遍自序,会收获新的理解。接下来我们通过自序来重新认识《活着》。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从富家少爷输光了家产,到变成贫下中农,父亲去世、母亲重病,在为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几经波折回到家中,母亲已然病逝,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因为献血离世……到最后所有亲人都慢慢离去,只剩下福贵和他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福贵的一生是那个年代所有人贫苦大众的缩影,也可以说是在所有东西方文明进程中贫苦大众的缩影,从杜甫的诗歌,到狄更斯的小说都在揭露着我们无法忍受的真实。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为什么说很多读者沉溺在福贵的悲惨遭遇中,这句话揭示一点原因,福贵做到了对事物理解后的超然,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越读到后面越能感受到在无法抗拒的命运洪流面前所展示的生命的韧性和温情,这也是我为什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没有掉下来的原因。福贵最后选择同样垂老的黄牛,这难道不是一种超然后的同情?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老师无疑是纯粹的、清醒的。我们为活着赋予了太多的定义,总想着给它加上很多的意义,可是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所以呀,你我不必为了“福贵”难过,他有着对苦难的承受力,有着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依然在坚强的“活着”!

© 版权声明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