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一开始是拒绝余华的作品的,倒不是因为不感兴趣,而是担心太沉重,太苦,这也许是我们这一部分读者性格中怯弱的一面。但余华老师的魅力能够吸引着我们能够去面对和体会这种痛苦,今天就聊聊《在细雨中呼喊》吧。
余华在该书的自序中写道:“这应该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 。余华将主人公孙光林的记忆打破成碎片,时间、人物、地点、故事,这一块块碎片看似杂乱地扔给读者,倘若你恰巧有一丝的专注,那么余华的文字会紧紧抓住你的眼球(笔者曾在地铁上多次看入迷而坐过站),读到最后所有的碎片会拼成孙光林的一幅成长画卷。你会不自觉地串联起他的成长轨迹,会认识到他的亲人、朋友甚至是性格的形成。《在细雨中呼喊》描绘的是一个平凡、琐碎且细腻的世界,第一人称的视角代入感很强,即使跨越着时代,那些关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依然能引发共情。
01.也许记忆本身就是片状的
从一个孩子开始对黑夜有了不可名状的恐惧开始了细雨中的呼喊,从南门到南门是主人公孙光林记忆的轮回,其间穿插着的是没有时间顺序的一片片的记忆。故事囊括了孙家四代,在南门的生活以及在养父家所在孙荡的的生活,不同时期所经历的事,所认识结交的人,构成了一幅幅记忆画卷。
02.亲情与友情
与家庭的关系是人物性格塑造的关键,在孙光林离开养父家回到南门曾经的家时,就与父亲以及家庭之间竖起了永久的隔阂,一次被哥哥诬陷,惨遭父亲殴打后,孙光林开始记录他们的暴行:此后父亲和哥哥对我的每一次殴打,我都记录在案。时隔多年以后,我依然保存着这本作业簿,可陈旧的作业簿所散发出来的霉味,让我难以清晰地去感受当初立誓偿还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惊讶。当然孙光林也曾有来自家庭的爱:我六岁离开南门以前,我和父母之间是那么亲切,后来在孙荡的五年生活里王立强和李秀英也给予了我成年人的爱护,可是当我回到南门以后,我一下子变得无依无靠了。正是因为处于缺乏亲情的家庭里,友情成了另一个出口,但是刻意融入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群体里去换取友情,最终可能换来的是屈辱,在遭受“朋友”苏杭的抽打后,孙光林才明白了: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处于青春性朦胧期时的孙光林,对那些青春时期的生理反应感到羞愧与恐惧,会不自觉关注异性,甚至是在夜里身体莫名地颤抖。比如窥见邻居冯玉青,她将木桶放入井中弯腰时,脑后的辫子就会掉落到胸前垂挂在那里,我看到了多么美妙的摇晃。还有在夜里身体莫名的颤抖,出于那一瞬间身体激动不安的渴望,我一次次不由自主地重复了这欢乐的颤抖。长期的羞愧与罪恶感让“我”不堪重负,最后决定向好朋友苏宇坦白,苏宇平静地告诉“我”:这是手淫,我也和你一样。苏宇的坦诚拯救了“我”。
苏宇在劳教回来后的那一段描写,一瞬间让读者觉得有种超越纯粹友谊的恍惚:苏宇继续说:“就是前几天告诉你的,我抱住女人时的感受——” 苏宇的脸在黑暗里模糊不清,但他的声音十分明朗。当月亮钻出云彩时,月光的来到使苏宇的脸蓦然清晰,他立刻止住话题,又仰起脸看起了夜空。月亮向另一片云彩靠近过去,再度钻入云层后,苏宇说道:“其实不是抱住郑亮的肩膀,是抱住你的肩膀,我当时就这样想。”我看到苏宇的脸一下子明亮起来,月光的再次来到让我看清了苏宇生动的微笑。苏宇的微笑和他羞怯的声音,在那个月光时隐时现的夜晚,给予了我长久的温暖。
03.人物
余华老师讲故事的能力,是现代作家中绝对属于最顶级的那一档,抛开篇幅不少的父亲孙广才、哥哥孙光平、祖父孙有元、好友孙宇等,那些笔墨不多的人物的塑造便足以令人折服。读完后你会很难忘怀冯玉青的曼妙的身姿,她那美丽的摇晃,以及她在情人进行婚礼的时候将草绳系在树枝上,文静的布置出一个能将脑袋伸进去的圆圈的画面。还有身体孱弱、性情怪异的继母李秀英,她用一枚硬币考验我的真诚,当孙光林被诬陷,所有人都不相信他的时候,却只有李秀英相信他。还有孙光林短暂的朋友鲁鲁,一个性格古怪且坚强的小男孩,流着鼻血在大街上与两个大男孩打架,双手紧紧抱住其中一个人的腰,无论别人怎么打,他就是不放手。甚至还有罗老头,这个连一句介绍都没有的人物,在我心里的形象却是呼之欲出,这是一个话多且滑稽的老头子,当村子里的土地被征收时,到处向人灌输他的真理:工厂再好迟早也要倒闭,种田的永远不会倒闭。多年后当孙光林遇到他时他又洋洋得意地说:“我现在拿退休工资了”,听到寡妇接客时的呻吟声时感慨万分:“这么热的天,真是劳动模范啊”,还有醉酒状态下发现溺死在粪坑里的孙广才的场景,起先以为一头猪,本想自己悄悄捞走,打捞上来发现是孙广才,破口大骂说:“孙广才啊孙广才,你这条老狗,死了还装猪相来骗我”,随后生气地一脚将孙广才踢回粪坑,被激起的粪水溅了一脸,抹了抹脸说:“他娘的,还要捉弄我”,短短几笔一个醉醺醺,滑稽可笑的形象跃然纸上。
上面提到的并不是核心人物,但每个人物都生动立体,所有人物的塑造都在在丰满着故事,丰富着背景,有的人看似与“我”关系不大,就像冯玉青,但她却曾使“我”的内心起过涟漪。还有好友孙宇的父亲在为我看病时表现出的温柔,使缺乏关爱的我一度产生了对成年人的依恋。
04.在细雨中呼喊什么
不同于《活着》,在福贵漫长的人生中经历了长久的痛苦,目送了亲人一个个离去,但是你能体会到生命孕育出的韧性和苦难生活里的温情。《在细雨中呼喊》你很难甚至是无法体会到“我”所在家庭的温情,即使是在孙荡养父家里,虽然有关怀但那更像是例行公事的责任,在养父王立强死后,养母李秀英也把“我”遗忘了。所以“我”在呼喊来自家庭的亲情与爱。
“我”是沉默和孤独的,内心极度敏感和脆弱,这样的人不是不需要认同和理解,而是在没有遇到同频的人时很难轻易敞开心扉,“我”也曾试着融入别人,但最终收获了耻辱和失望。后来“我”与苏宇成为了朋友,苏宇曾给我了长久的温暖和陪伴,但在苏宇去世后我又回到了孤独之中。之后我又与小男孩鲁鲁建立了短暂的无疾而终的友谊。所以“我”也在呼喊着友谊。
“我”目睹了祖父与父亲之间各种明里暗里的较量,父亲对家庭的冷漠和对母亲的背叛。目睹了在孙荡的好友国庆被父亲抛弃,目睹了鲁鲁对母亲的不离不弃,目睹了哥哥孙光平从一个有热血有激情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生活隐忍、妥协的人。“我”受够了愚昧、粗鲁、冷落,看够了背叛、抛弃,所以“我”也在呼喊着生活的激情,人性的回归。
05.结语
《在细雨中呼喊》是在时间里碎碎叨叨的回忆,文中在弟弟离世有一句: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走出了自己的时间却留在了孙光林的记忆里,而孙光林本身却处于自己时间的桎梏里。
外文评论摘要中有一句很中肯:余华最为非凡卓越的成就在于他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叙述视角变化的巧妙方式,对回忆的准确拿捏以及寓悲伤于幽默之中,喜剧之中又见悲剧色彩的精妙绝伦的写作方式。抛开写作立意,作品背景等,我也始终觉得在孙光林的眼里对这段过去的记忆充满了悲凉。一劳永逸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每一次都是形容死亡,在什么样的心境下会把死亡描绘成一劳永逸?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也期待你的解读。
死亡不是结束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分析的不错